9月21日,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再现人事调整。
据第一财经报道,原华为光产品线总裁靳玉志被正式任命,接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Business Unit,业务部门) CEO,而原本担任这一职务的余承东担任智能汽车解决方案 BU 董事长。
华为官网管理层信息已更新,余承东现任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董事长、智能终端与智能汽车部件IRB主任。
华为知情人士表示,上述消息属实。该人士表示,此次调整,整体是要帮助华为在智能汽车领域获得商业成功。“未来将持续加大对汽车相关领域的业务投入。”
人事变动
2019年5月,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事业部正式成立,属于华为的一级部门。
公开资料显示,华为车BU成立之初由王军担任总裁,最高负责人为徐直军。2021年5月,华为免去余承东华为云CEO职位,余承东仍为消费者BG CEO,并担任华为车BU CEO,王军为华为车BU总裁。
2021年9月,华为再度宣布,因管理需要,决定裁撤车BU总裁岗位,王军将担任车BU COO,并兼任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而余承东依然为车BU CEO。
此次调整后,靳玉志将是华为车BU自成立以来的第三任负责人。
目前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部分管理架构包括:华为终端BG CEO、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董事长余承东、华为光产品线总裁、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EO靳玉志、华为智能汽车解决方案BU CSO王军以及华为智能驾驶解决方案产品线总裁、智能驾驶领域总经理李文广。
华为对于汽车业务的重视程度正在逐渐提高。在2022年的年报中,华为的汽车业务也与ICT基础设施业务、云计算业务、数字能源业务、终端业务并称为华为的五大产业维度。
不过,华为始终坚持“不造整车”。
坚持“不造车”
华为创始人任正非第一次对内签发文件,表态 “华为不造车” 是在2020年11月。
2020年11月,任正非针对汽车业务签发文件,明文强调“华为不造车”,并严厉表示:“以后谁再建言造车,干扰公司,可调离岗位,另外寻找岗位”。
今年3月31日,任正非再次签发《关于华为不造车的决议》,强调“华为不造车”,并且不允许在整车宣传和外观上出现“华为”或“HUAWEI”标识,文件期限5年。
华为一直选择与车企合作的模式进入汽车业务。目前,华为与车企的合作分为三类,分别是垂直零部件供应、HI(HuaweiInside)模式和华为智选模式,其中,HI模式为车企提供全栈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华为智选模式由华为深度参与产品定义、造型设计、营销、用户体验等环节。
这三种模式合作深度由浅到深。三种商业模式中,智选车模式的盈利能力最强,或将成为华为车BU扭亏为盈的希望。余承东曾公开表示:“车BU尚在投入期,过了100万销量就能盈利”。
公开资料显示,问界是华为智选车生态品牌。华为先后发布了问界M5、问界M7以及问界M5 EV三款智能电动汽车产品,自2022年3月正式交付至2022年底,问界系列累计交付7.5万辆。这对于原本排在队伍末位的赛力斯是胜利,但对于华为而言,这个销量算不上成功,去年中国新能源车总销量是 523 万台,华为只分到其中的 1.4%。
去年八月,任正非发表了一份内部声明,警告华为和全球经济的冬天即将到来:为了度过即将到来的寒冷,他说,公司需要减少所有边际业务,只关注收入和利润。
眼下,华为车BU处于能否实现业务盈利的关键时刻。
缓解财务压力
靳玉志的变动或将能够缓解华为汽车业务的财务压力。
公开资料显示,靳玉志,现任华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华为光产品线总裁。华为光产品线与车BU的交集是华为智能车载光业务产品,包括AR HUD、智能车灯等,与车BU有部分业务交集。
据第一财经报道,华为内部人士表示:“靳玉志过去所带领的部门在经营上表现很强,对于增加经营收入,缓解当下汽车业务的财务压力或许是有办法的。”
据悉,车BU是目前华为旗下盈利压力最大的业务。自华为车BU成立以来,平均每年保持100亿元的投入,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入已达3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206亿元),研发团队达到7000人的规模。
在2022年年报中,华为首次公开汽车业务的营收——20.77亿元,占华为总营收的比例仅为0.3%,单年亏损或高达80亿元。今年上半年,华为汽车业务收入为10亿元,占总营收的比例依然在0.3%,与去年同期基本相当。
今年年初,余承东提出2025年实现车BU业务盈利的目标。此次职位变动,将盈利压力转移给了接下来的靳玉志。
综合来自于华为官网、每日经济新闻、第一财经、晚点AUT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