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车视点 人生视点 岁月红点

广州车展价格战加剧,车企现金流的生死战才刚刚启幕?

车行资讯 2023-11-23 浏览(92680)
- N +

本届广州车展上,展车总数1,132辆,其中新能源车469辆,占比41.4%,和当前新能源渗透率旗鼓相当。

但当几乎所有品牌都一拥而上转型新能源,同质化、不挣钱,甚至恶性竞争等并不符合整场商业逻辑的情况,相信也困扰每一家企业。而传统车企体量依然庞大,但在舆论上还要被“嘲讽”的燃油车,究竟还要不要投入、投入多少,和新能源如何平衡,也是各家车企的大难题。

广州车展上各家展台的人气差异,只是这些内在矛盾的外化。

价格战 vs 品牌力

极氪首款主流轿车极氪007在本届广州车展开启预售,限时优惠后预售价22.49万起。这是一辆起步就拥有800V平台、310kW最大功率、CLTC续航688km的纯电中型轿车。在舆论上,大家对这个价格普遍感到惊喜。

但要知道,就在2021年底,32.8万元起售的蔚来ET5,大家当时同样觉得那个价钱是超预期的。然而,仅仅一年多的时间过去,ET5几乎已经是这个级别轿车之中最贵的了。

广州车展价格战加剧,车企现金流的生死战才刚刚启幕?

不讲道理的价格战,让消费者对于电动车的价格认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今天的车企想把电动车卖到30万元以上,都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更不用说明年超过30万元的电动车,就要开始交购置税了。

所以一个很现实的情况就是,明年要上市的电动车,很多都要在20-30万元的价格里疯狂内卷,甚至大家都在有意无意回避上30万元这个价位。

或许从短期来看,这对消费者是一件好事。但是企业的经营也因此受到了巨大的影响,最直观的表现就是车不挣钱了。

广州车展之前,小鹏和理想分别发布了自己的三季度财报。

小鹏三季度的销量有了很大的起色,但是单车均价并没有大的起色,毛利率依然还是负的。从中我们能够不难看出,三季度主要跑量的小鹏G6,毛利情况其实并不乐观,基本是在卖一辆、亏一辆。小鹏仍然需要更大的规模,才能实现这款车型的正向回报。

理想三季度的财报,看起来非常漂亮。但值得关注的一点就是,理想前三季度的销售费用从单季16.45亿元增加至25.43亿元。所以理想有可能是将终端促销的优惠计入了销售费用,以此换来一个好看的毛利率数字。

极氪最近在申请IPO,招股书中显示,它的营收来源分为整车销售、三电业务、研发及其他服务三个部分,而卖车只占其中的大约六成,这其中就有吉利大集团下的财务技巧。

所以,做电动车不挣钱,这件事情在行业几乎已经成为了共识,但这也是一个极不正常的现象。余承东在前两天发布智界S7的时候,甚至很直白地就说25.8万元的起售价是不挣钱的。

今天这些定位在20万出头的新车,如果放在一年前,它们的定价绝不可能会这么低。但在剧烈甚至可以说是恶劣的竞争环境之下,一个低价似乎就成了无可奈何的必然选择。大家今天的目的是为了份额,可以牺牲暂时的利润,此时现金流就是底气的成色。

在这样的疯狂价格内卷之下,所有的消费者对于后出牌的产品,价格预期只会变得更低。比如,即将发布的小米首款车型,舆论似乎已经不满足于二开头的价格了,即便这台车入门的规格也挺高的。

但反过来说,这个时候更加关键的,也许并不是比谁的价格更低,而是要去比谁能卖得上价钱。

所有的中国新能源品牌,都在经历品牌建设的初级阶段,对原本同价位合资品牌中高端车型甚至是豪华品牌的替代,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就是,消费者认不认你这个品牌值30万元以上。如果现在主动放弃了这一阵地,今后再想拿回来,怕是难上加难。

可以预见,明年车市的价格战不但不会停止,可能会更加激烈。20-30万元将会血流成河。而且这个核心市场有两个非常坚固的壁垒,一个是合资品牌中高端车型,一个是特斯拉。

另一方面,大家卖车除了有一个足够有竞争力的价格之外,谁能在这一轮价格战中得到更多的价值认同,而并非简单靠降几万块增长销量,长期来看才有可持续发展的可能。

新鲜感 vs 信赖感

新能源在疯狂地打价格战,合资品牌的传统燃油车也并没有因此而停下更新的脚步。

丰田第九代凯美瑞在本届广州车展与全球同步发布,宝马5系长轴版全球首次亮相,全新奔驰E级也在车展上发布了预售价。这几款新车的展台边上围满了人。

但同样是经典车型,丰田普拉多与皇冠即便时隔多年再次回归,但似乎关心的人并不多,展台周围人寥寥。

这已经能表明,合资品牌的主力人群正在迅速收敛为追求均衡、可靠、口碑的消费者,这群消费者对轿车的青睐会比SUV更高,对主流车型的青睐会比个性车型更高。而普拉多所在的硬派越野市场,这两年已经被中国品牌造出了太多的“平替”,而且在一轮热潮之后,也在快速走向饱和。

大多数主流消费者在选车时,没有太多的情怀。那些开始引入各类小众车型并把它们作为主营销资源的合资品牌,其实已经变相承认了自己正在走向小众。

所以造爆款还是要持久,如何把新鲜感转化为信赖感,正在成为这两年所有品牌共同面对的难题。

也许某些品牌的新车型可以凭借价格的优势或者某些功能上的新潮,短时间内快速占领與论热搜,但这种热度的消退,很可能以月、以周、甚至以天为单位。这个月还号称为某某杀手的电动车,到下个月可能就变成了被别人杀的对象。

但那些经典车型,他们哪怕没有特别出挑的功能,但是在求稳的消费者眼中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选项。这群人舆论声量并不大,但是体量很大。而且只要这些车型哪怕做出一点小的创新,比如第九代凯美瑞采用了华为加持的智能座舱,那么对于他的目标人群的影响力,甚至超过某款新势力的车型,可以在城区里实现自动驾驶。

同样,经典车型的热销是,合资品牌电动化转型的粮仓。只有这些车型贡献销量、贡献利润,合资品牌才有更多的钱,填补到造电动车的亏损中。反过来说,这些经典车型,也是中国品牌抢夺合资品牌份额最后一道,也是最高的堡垒。

写在最后

这两年,每一届大型车展后,我们总会习惯性地说“这是一个转折点”。因为我们习惯于用中国展台的火爆、新能源展台的火爆,去佐证“转折点”的理论。但我们需要的是高质量而不是同质化发展,需要的是吹响冲锋号而不是去自杀式攻击。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国新能源的发展,即便是渗透率已经接近40%,但仍然还处在早期阶段。

2023年广州车展后,多数企业将会打一场成本效率之战,这也是一场现金流之战。到明年的北京车展,会再有一些品牌被边缘化乃至消失,哪怕它们曾经也有过规模。同时,跨界而来的闯入者,同样可能是迄今为止最有声量、最懂互联网玩法的巨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