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汽车创始人魏建军在面对媒体采访时称:
这个时代让我们出来,我们不能不出来;不过我们现在要比这个像雷军,那我们这差距还比较大,他们做3C做这些数码的,更擅长做这些互联网上的传播。所以这个时代不光要出来,我觉得还是一门补修课,是必须选择的;人家说现在是卷老板,卷创始人,我觉得这个也不叫卷,这是一个时代让我们必须要学会的,要熟练的应用这些平台,这样才能给用户有更好的互动。
有没有发现一些细微的变化?
上半年里频频占据热搜榜前十名席位的知名汽车创始人们,在下半年里忽然平静了许多,不论是新势力品牌创始人还是传统车企培养的高管,近期都很少有能够冲上综合热搜榜的话题。即便是“网感十足”的雷军也不例外。或许卷老板的风潮已经接近尾声,客观上也确实需要结束,因为汽车产业是重工业的基础——企业高管明星化,工业产业娱乐化,这本就不是一个健康的现象。虽然不能否认一个形象良好的企业人必然能给其汽车产品的“叠buff”,但是作为工业产品还是要比拼技术,否则结果必然是让“buff变bug”!类似的情况不止一次的出现过。
互联网传播在网络信息时代里是必要的,但互联网也不过是传播的渠道或载体之一,其性质上与电视、广播、杂志等载体没有质的区别;作为汽车制造企业不应该将过多的精力放在传播之上,尤其是企业人,当然这只是个人浅见。
SU7凭借什么成功
如果说小米SU7的成功完全归结于雷军的网感,笔者是不认同的。
消费理念的左移已然成为趋势,消费行为的理性程度超过任何一个阶段;汽车消费者往往不会盲目崇拜某些明星人物,尤其是以男性为主体的消费人群。万八千元的数码消费品有可能被企业人的魅力赋能,花几千元买一部性价比可能不高的手机或平板,这是企业人“魅力buff”的极限。
通俗来说就是这些“非典型性企业明星”在消费行为中的价值也就是几千块的加成,再高也就叠不动了,所以想要依靠个人魅力包装出一台畅销车是几乎不可能的。就算是玩卫星和火箭的马斯克也不行,许多人认为特斯拉的成功基石是马斯克的个人魅力,这是胡说八道;特斯拉的成功是因为最早打造出高性能电动汽车,是在燃油动力高性能车价格普遍很高的阶段里打造出了相对物美价廉的Model 3/Y,性能价格比是其成为畅销车的筹码。
现在还认为小米SU7的成功只是因为雷军的个人魅力?
这辆车的成功应当有三大要素,具体为:好设计好价格人车家
不论小米SU7的设计与保时捷的某些车是否有相似之处,保时捷品牌方也已经表示过“优秀的设计总是心有灵犀”;实事求是的评价该车外观与内饰设计确实挺好看,而电动汽车本也是大相径庭,能在设计同质化的基础上稍微凸显出一些亮点,这就能获得用户的良好第一印象。
定位于20~30万元区间的中大型纯电动轿车,并且有较高程度的智能化水平,客观评价其定价至少不算很高;那么再综合第一个因素,这就会给人以深入了解的冲动。
小米SU7的成功是因为“人车家”生态,首先是其具备大量的小米手机、小米平板、小米电脑,以及最重要的小米智能家居的庞大用户人群;有许多家庭的电器设备都是小米品牌,手机和这些智能设备已经让用户形成了全新生活习惯。比如在工作结束之前用手机提前遥控好家里的空调、电视、电饭煲,甚至窗帘,生活和工作都已经深度依赖小米系统;一旦形成这种使用习惯就很难再改,加之小米智能家居设备和数码消费品都有相当高的性价比,所以在养成习惯之后也基本不会想要去改。
工作、生活,之间的是什么?
之间的无疑是交通。
如果小米造车则能在工作和生活之间架设起一道桥梁,让小米系统生态实现无死角覆盖,或者说是无缝衔接,这才是小米SU7最大的亮点。
总结:
小米SU7的成功是很难复制的,看似小米造车才三年,但是其所有数码消费品和智能家居都是在为小米汽车做铺垫!这是传统车企完全不具备的基础。所以只看小米汽车的互联网传播是没有意义的,都去模仿雷军的“网感”也没有意义,其实雷军与汽车相关的动态里很少有浮夸的描述,很少有引战的话题,甚至面对竞争对手更多的是赞赏而非拉踩,大有些和光同尘的味道。
这样的传播方式实际很难成为话题,而其随便一条动态都能收获大量转赞评的原因不是因其个人魅力,而是小米拥有庞大的智能终端用户;这些用户都在线上且为小米品牌用户,而传统车企的汽车用户在另一领域可以是小米用户,也可以是苹果用户,亦或者是华为用户,不在一条链上的结果注定不同。